这里是log

时隔7年 武汉消失4个热岛 新增5个热岛

  • 来源:武汉晨报
  • 陈永权
  • 话题 武汉热岛
  • 分享

3.jpg

7年内,武汉城区11个“热岛”,有4个从卫星监测上消失,5个新“热岛”正在形成。昨天,湖北省气象局通过中国风云3号气象卫星监测发现,武汉城市热岛效应呈逐步增强趋势,城郊最大地表温差达20℃。

昨天下午,记者看到遥感卫星拍回的图片,在武汉849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郊区大部分被绿色占据,到中心城区,颜色逐步加深,由黄色变为橙色,局部成为红色。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研究员黄靖说,这些红色标志为“热岛”,一共12处。图片显示,武汉远城区至中心城区,地表温度最低为30℃,出现在黄陂区木兰山北部,最高温58.7℃,为青山区武钢工业区。

记者数了一下,这12处热岛中心,其中汉口5个、汉阳2个、武昌5个。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通过今年7月25日与2009年6月23日卫星监测资料对比发现,两天14时30分左右最高温都在35℃以上,天气晴朗无云,风速为2米/秒,微风。但与7年前相比,今年的热岛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武昌地区热岛强度变化最为显著,高温区域明显增加,新增4个热岛,消失2个热岛。其次是汉阳地区,新增1个热岛,消失2个热岛。而汉口地区则变化不大。

监测显示,2009年6月23日武汉市最高地表温度(热源中心)在汉口火车站的中心一带,达46℃,城郊最大地表温差为14℃。而今年7月25日武汉市最高地表温度(热源中心)在青山区,达58.7℃,城郊最大地表温差为20℃。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研究员黄靖说,这表明7年来,武汉热岛强度呈加剧趋势,以工业区、商业区为代表的新型热岛逐步兴起。

气象卫星监测资料还显示,2013年我市热岛面积为1298.26平方公里,今年达到1981.49平方公里。气象专家称,这和今年武汉遭遇“50年一遇”暴雨,郊区因江河湖泊水位较高,水面加大,引起热岛效应增强有关。

4个热岛为何被“除名”

昨天,记者对比7年前后卫星监测资料发现,汉阳地区钟家村一带、王家湾附近、武昌地区武昌火车站、徐东销品茂4处热岛已经不在“名单”内。而新兴的热岛正在形成,包括楚河汉街、武昌杨园、司门口沿江、中铁钢材市场和古田一路宜家购物中心4处。

为何汉阳城区两处热岛消失了?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研究员黄靖说,一方面是7年前,这两地都是大工地,裸露的地表吸收大量热量,如今这两地工程基本结束,植被逐步恢复,热岛效应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是沌口地区热岛有扩大趋势,使得整个汉阳地区地表温差逐步降低,相比三镇其他地区,热岛就不突出了。

“新型商业区植被相对较少,也是成为热岛的一个原因。”黄靖说,以楚河汉街商业区为例,7年前这里都是老的居民小区,绿化植被相对较多。目前这里已成为武昌重要的商业区,空调大量使用、汽车尾气排放、密集的高楼和人口等是这个地区成为热岛的主要原因。同时,司门口沿江、杨园一带均和人口密集、车流量增多引起热岛效应有关。

打通6条风道“解热”

据悉,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湖北省气象科普专家肖远称,城市热岛效应除了城区夏季高温天气比郊区炎热外,还可以导致城区坨子雨、雾霾、瞬时大风等极端天气发生。 

据介绍,武汉正在规划6大风道,在城区内引入“穿堂风”,缓解热岛效应。通畅的城市通风廊道能让城市“自然呼吸”,从而调节城市微气候,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这6条风道分别为后官湖生态绿楔、府河生态绿楔、武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汤逊湖生态绿楔、青菱湖生态绿楔。各生态绿楔将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兴建开发区、高强度开发。 

气象专家称,此外,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倡屋顶绿化,建设街头小森林,减少水泥路面对阳光辐射影响,这些也能缓解热岛效应。

责任编辑:甘心怡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