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湖北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 来源:长江商报
  • 话题 成果科技
  • 分享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记者获悉,湖北省共有29项成果(通用类)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在这29项获奖成果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成果有1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7项,表明湖北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综合科研实力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湖北省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9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均有湖北科技力量的注入。

湖北作为公认的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和科研实力一直居全国前列。此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获奖。近年来,湖北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此次,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我省多家科技型企业均斩获奖项。其中,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习惯说的“国家三大奖”。此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根据2017年5月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的有关规定,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些获奖的高科技

有没有你的单位

长飞公司等6家光谷企业获奖

本报讯(记者 陈妮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有6家光谷企业获奖,其中,长飞公司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长飞公司主持完成的“新型光纤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围绕接入网与下一代光传输网(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对新型通信光纤的紧迫需求,开展大尺寸预制棒、弯曲不敏感和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新型光纤制备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产品,研制出了行业领先的大尺寸预制棒,开发了G.657系列弯曲不敏感光纤、超低损耗G.654光纤等性能指标国际领先的产品。

此外,光谷企业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5项。其中,中石化石油机械参与的“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中数控参与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人福医药参与的“药剂高效分装成套装备及产业化” 项目、光迅科技参与的“光网络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武汉新芯参与的“纳米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先导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 张衡 通讯员 吴江龙)湖北29项获奖成果中,武汉大学有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四项奖励分别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夏军院士主持完成的“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张永军教授主持完成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是我国测绘遥感领域首个实现核心技术出口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成果,打破了国际软件的垄断地位,并在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突发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参与成果获奖方面,武汉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由动力与机械学院李晓红(女)教授等参与完成的“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大学作为第六完成单位,由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李斐教授等参与完成的“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汉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奖

特写

武科大教授三获国家科技奖

绿色提钒为企业增利35亿

本报讯(记者 张衡 通讯员 谢晓丽 程毓 )“心跳快了,腰板直了,眼眶热了。”1月8日上午,武汉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一敏第三次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依然有些小激动。他主持的“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将我国提钒技术推入世界先进行列。

攻克提钒世界难题

钒,就像味精、维生素,人小鬼大。加了它,钢材就能提高强度、增进韧性、抵抗高温,性能大大优化。

稀有金属钒,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在发展军工核能、材料冶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开发利用一直是发达国家竞相占领的前沿高地。

全球90%钒页岩赋存于中国,我国钒产量占全球的80%,是世界最大的钒生产、供应和消费国。张一敏介绍,虽然存量大,但钒这东西依然金贵,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品位极低,提取一吨钒,需要近150吨钒页岩矿石。钒资源90%转入原生型云母钒页岩,提取冶金异常困难,难处理、流程长、能耗大、成本高,成为世界难题。

而且,由此产生的废水排放、尾渣堆弃,带来严峻的环境压力,很多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关门,严重影响我国钒战略资源安全及世界对钒的刚性需求。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环保公益专项等20余项重点项目持续支持下,张一敏攻克提钒技术难关,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到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步法页岩钒清洁提取技术、源头消除废水氨氮梯级循环浸出法、钒尾渣低稳态非晶化三维重构地聚物技术、页岩钒行业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等四项核心发明。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发布国家标准1项,企业标准5项。

为企业减排增利35亿

2007至2017年,张一敏三次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他深耕资源循环利用,将我国提钒技术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望十年跋涉,张一敏说道:“很难。但我是个牛脾气,自己选的路,再苦再难,也要咬牙跺脚往前走。”

全世界最大的页岩钒企业——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五洲矿业等19家大中型企业主动上马,应用该技术,近三年共新增销售额35.84亿元,减排烟气污染物117.02万吨,削减废水氨氮2.96万吨,消纳固废652.5万吨,节水1392万吨。实现了污染物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管理一体化目标,取得了行业高效、清洁生产的重大突破。

“张一敏教授创建的一步法酸循环短流程提钒技术,在我国首次实现页岩沸腾脱碳和转价同步完成,使之成为我国现行大宗原生型云母钒页岩提取的主流技术,推动了全行业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换代。”2017年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矿物加工综合利用大会上,大会主席、国内外著名矿物加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教授高度评价张一敏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