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北京君正首发募资8.76亿近六成闲置

  • 来源:长江商报
  • 话题 募资闲置
  • 分享

净利润6年负增长,营业收入也大不如前。上市7年的北京君正(300223.SZ)向市场交出的是一份份业绩惨淡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2011年上市的北京君正,业绩大幅变脸。不仅营业收入和净利接连下滑,且2016年的营业收入1.12亿元,接近2010年一半,同期净利润0.07亿元,不足2010年0.89亿元的十分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销售净利率大幅下降。上市之前,北京君正的销售净利率为43.08%,而2017年三季度则为5.59%。

昨日下午,针对上市之后业绩大幅下滑的现状,北京君正证券事务代表白洁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公司专注于微处理器芯片和智能视频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并不掌握终端,加上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低价竞争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与经营业绩不理想相关的是,公司的董监高纷纷减持套现。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限售股解禁以来,董监高合计减持套现2.47亿元。

如何摆脱经营不利困境?白洁称,公司会继续执行此前的战略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君正上市之时募资的超8亿元资金,截至目前仍有近六成闲置。

董监高减持套现2.5亿

业绩大幅下滑,董监高频频减持,似乎成为北京君正面临的常态。

昨晚,北京君正发布的《控股股东减持股份计划的实施进展公告》显示,前日,公司控股股东李杰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减持13万股,减持均价36.04元,套现468.52万元。至此,公司控股股东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合计减持162.76万股,占总股本的0.974%。

回溯公告,这份减持计划始于2017年11月1日,因为个人资金需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刘强及一致行动人李杰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各减持160万股,合计占总股本的1.92%。

根据公告,上述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这意味着二人还将继续减持。

实际上,北京君正的董监高对股份减持颇为热情。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2013年5月底,北京君正的限售股开始解禁,董监高的减持动作也随之开始。

当年7月,监事许志鹏、晏晓京、姜君等开始密集减持,至当年底,进行股份减持的董监高有6人,合计减持84.51万股,套现2138.29万元。

2014年,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刘强以及董事、副总经理张紧、冼永辉等加入减持大军中。当年,董监高合计减持了340.33万股,约占总股本的5.55%,套现约1.41亿元。其中,控股股东刘强及一致行动人李杰合计减持300万股,套现1.26亿元。

2015年,A股市场非理性波动之前,张紧、冼永辉等5名董监高减持套现了2912.19万元。当年,响应监管层号召,公司董监高进行了少量增持。

2016年,进行减持操作的董监高大幅减少,仅有姜君一人减持,减持股份数为10万股。2017年,减持再度爆发,包括董事长刘强、证券事务代表白洁均进行了减持,合计套现约0.55亿元。

去年9月28日晚,公司还曾公告称,除了上述的刘强和李杰外,董事冼永辉、张紧,监事晏晓京、刘飞及高管张敏等人,计划自去年11月1日起的6个月内,合计减持不超过445万股(不超总股本2.67%)。

目前来看,除了刘强、李杰及晏晓京减持未完成外,冼永辉、张紧、刘飞、张敏等人的减持尚未开始。这意味着,未来4个月内,北京君正将迎来一波减持潮。

2016年净利不及上市前一成

北京君正董监高密集“出逃”的背后,是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大幅缩水。

2017年三季度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大增97.41%。就是这样大增的营业收入,也不及上市之前2010年三季度末的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期净利润为687.96万元,仅为2010年三季度末0.68亿元的十分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去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则为亏损0.13亿元。

纵览上市以来的经营业绩,2017年前9个月的业绩相较而言不算太差。

2011年5月31日登陆创业板的北京君正,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2008年至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1.92亿元、2.0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46亿元、0.70亿元、0.89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稳步增长。即便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其净利润依然是稳步增长。

然而,上市后,则是一路下滑。2011年至2016年,北京君正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8亿元、1.07亿元、0.95亿元、0.59亿元、0.70亿元、1.12亿元,上市后前4年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下滑。同期净利润增速更为糟糕,分别为0.64亿元、0.48亿元、0.26亿元、—0.10亿元、0.32亿元、0.07亿元,除了2015年为了扭亏而实现大幅增长外,其余6年全部为下降。而在2015年,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达到0.54亿元,扣非后亏损0.22亿元。整体来看,2016年的净利润0.07亿元,约占2010年0.89亿元的7.87%,不足一成。

资料显示,北京君正主营业务为32位嵌入式CPU芯片及配套软件平台的研发和销售,其核心业务为微处理器芯片和智能视频芯片。

2017年上半年,北京君正0.77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微处理器芯片和智能视频芯片各贡献了49.06%、42.73%的销售收入。

针对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北京君正证券事务代表白洁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产品处于上游,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低价竞争大幅压缩了公司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上市以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也是持续大幅下降,去年9月底为5.59%,而2010年则为43.08%。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君正的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目前,其智能视频高端产品尚在样品阶段。

8.76亿首发募资7年后仍剩六成

近年业绩大变脸的北京君正动作较少,其7年前首发募资的8.76亿元如今依然有近六成闲置。

昨晚,北京君正发布券商关于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核查意见公告。根据公告,上市之时,公司募资8.76亿元,主要投向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用多媒体处理器芯片技术改造、便携式教育电子产品用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技术改造、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研发中心建设等,所投资金分别为8721万元、8165万元、12387万元、3388万元,合计约为3.27亿元。由此可见,超募资金4.99亿元(扣除费用后)。

截至2017年9月底,公司累计使用募资3.79亿元,账户余额为5.80亿元(含存款利息)。由此看来,7年前的募资仍有近六成“躺在账户上睡大觉”。

而在研发投入上,公司并未大幅增加。2016年,其研发费用为0.49亿元,与2011年的0.44亿元无较大悬殊。

从资本运作看,2016年7月开始,北京君正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拟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北京豪威100%股权、视信源100%股权以及思比科40.43%股权,股份支付总价高达104.77亿,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思比科94.29%股份;进行定向增发的同时,公司还计划向实际控制人刘强以及员工持股计划等5名对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21.45亿元。

不过,这笔高达126亿元的蛇吞象收购,在2017年3月宣布终止。公司称,鉴于近期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预计本次重组方案将无法继续推进,遂决定终止重组。

此外,2017年上半年,公司出资500万元对捷联微芯增资,持股升至23.7%。同时,还出资4000万元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北京柘量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目前,这些投资仍未为北京君正贡献收益。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