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国内外专家共话得胜桥片区保护与发展

  • 来源:长江日报
  • 话题 得胜桥片区
  • 分享

得胜桥片区整体鸟瞰图_b.jpg

武昌古城拥有1800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是推动武汉历史之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武昌区三大发展核心之一。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武昌古城的历史保护工作,明确了“整体规划+重点实施”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7.7平方公里的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得胜桥片区位于武昌古城北侧,至今延续了相对完整的传统肌理和街巷格局,是武昌古城传统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昌古城内市井烟火气息保留最完整的片区。

热议:专家共话得胜桥发展规划

2015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区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编制了《蛇山以北地区保护提升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建立了得胜桥片区的整体保护和发展框架。

2017年,为贯彻落实“新城市议程”目标和原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与联合国人居署启动了“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将连续两年开展中国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合作。2018年,联合国人居署选取得胜桥片区为试点,致力探索实践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和公共空间的改善。在和平大道南延线以下穿方式解决南北车行交通,地铁5号线及和平大道南延线采用盾构施工方式保留得胜桥片区的背景下,为加快推进片区整治提升系列工程,在“保护规划”基础上,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分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进一步联合开展了《武汉市得胜桥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规”)。

如何整理组织古城格局传承下的城市空间,在保留体现古城历史轴线和城垣,展现武昌古城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如何对待片区大量的现代建筑,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如何在适应现代化改造的同时延续古城烟火气息;以及如何处理轨道站点开挖区的建设风貌和肌理等问题,是得胜桥片区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前期,武昌区委、区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修规”前期研讨和中期审查,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5月29日,来自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名城委历史街区学部等组织和单位的专家,及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区人民政府、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分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参加了“修规”全球专家研讨会。专家组就得胜桥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体定位、空间结构、改造模式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对“修规”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

据了解,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区人民政府将开展市区联动会议,对深化完善后的“修规”进行专题审查。规划方案后期将被纳入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实景三维技术平台,方便公众了解得胜桥规划,参与古城保护和发展。

前瞻:昌盛市井再现武昌古城

得胜桥作为武昌古城千年轴线,是武昌古城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带,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繁盛的传统市井生活延续至今。东西城壕片区作为古城北垣,充分体现了山水营城的智慧。因此,深入挖掘地段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是此次工作的目标。

得胜桥规划将重点刻画东西城壕—得胜桥老街—昙华林人文休闲片区的“一纵两横”的主体空间,织补古城公共空间网络,打造底蕴厚重、环境友好、服务便利、外畅内达的慢行街区。保留得胜桥现有肌理特点及主要街巷尺度,通过环境及建筑整治,传承现有以明清传统风貌为主、多元混杂的建筑风貌,塑造武汉传统民居特色集中展示轴,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线性开放空间。结合轨道5号线站点,重点打造武胜门、经心书院两大门户空间。凤凰山、螃蟹岬及东西城壕片区,凸显古城北垣山体、城墙、护城河的历史景观特征,通过修复山体生态、增加绿色休闲步道和亲水开放空间等方式,塑造城垣绿化景观带。

规划提出通过得胜桥传统步行街、城垣特色休闲景观带的建设,勾勒古城格局,增加并串联公共活力空间,强化武昌古城风貌,将得胜桥片区打造为人文特色旅游休闲游憩体验区,重现“得胜桥一轴千年”的昌盛市井图卷,再现山水古城的城市魅力,实现武昌古城的伟大复兴。

世界目光聚焦得胜桥

留住老街的烟火气息

布鲁诺·德肯: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高级人居官员

得胜桥这个街道对于武昌古城来说非常重要,要完整保留。除街道本身历史建筑保护之外,还要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特别是原住居民的生活和需求,以及社区居民与得胜桥老街的关系。周边原住居民如果因为改造全部搬走,项目在未来很可能会失败。因此,要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对他们活动空间予以充分关注。

张振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

建议进行更大区域的交通梳理,在保护传统肌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联通的巷道。在交通组织方面要考虑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同时,自行车作为汽车和步行之间的桥梁,得胜桥在打造慢行街区的情况下,应该增加对自行车行驶和停车设施的关注。要加强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良好的黄鹤楼视廊景观。

刘兴达: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席

关于历史文化项目,我们协会常采用“TEA”的标准来评价项目是否可持续发展。“T”是“Tell”,要讲好历史故事。“E”是“Experience”,要有体验的东西。“A”是“Affection”,要有爱心的管理。得胜桥片区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有深度,如何讲好故事,做好保护利用并让人体验到非常有价值,建议进一步增加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赵中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地铁隧道入地建设是得胜桥得以保留的前提,该片区规划建设的周期应与区域交通改变相协调,形成适宜步行的慢行街区。建议处理好原住居民与文脉传承的关系,充分尊重当地空间特色和处理办法。此外,建议建立一个开放规划的机制,一方面给老百姓介绍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吸收老百姓的声音,从专业规划走向大众规划。

王林: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历史街区的打造,需要我们进行整体梳理和细心挖掘,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是复原、恢复历史。应保持得胜桥街道的历史风貌,实事求是地对街道和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得胜桥老街不是一条线,它和周边街道是网状交织的,应作为完整的公共空间进行设计,通过整治改造把街区变得更丰富、更好。

周筱芳:中国名城委历史街区学部委员

得胜桥片区应采用“部分保留、部分更新”的方式,可通过以房换房、以房换租等形式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街区的建筑风貌应更加包容,允许不同年代的建筑共存。完整保留得胜桥街道的历史空间肌理,形成大大小小、进退有序而又不同主题的街道空间。

何依: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武昌老城在未来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载体与代言方面,有重大意义。得胜桥市井文化繁荣,更多地体现出“民街”的概念。既要在历史空间考古的基础上准确梳理其肌理和元素,又要加强对市井生活的研究,处理好市井生活延续和环境品质提升的关系。需要政府统筹,在整体满足环境改善上,保持原有的烟火气息。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