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治理“墓地经济”需要供给侧改革

  • 来源:武汉晚报
  • 话题 墓地经济
  • 分享

清明节期间,有媒体记者探访发现,在墓地市场背后,存在着一个获利丰厚的墓地销售中介群体。他们手上掌握各类墓地资源,通过线上联系,线下交易的方式对接消费者,每卖一块墓地,可获得高额提成。同时在墓地销售中介市场上,还暗藏着违规销售“公益墓”和非法墓地的交易。

统计显示,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比如北京这样人口近两千万的特大城市,每年因死亡形成的入葬需求超过10万。如此庞大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基本满足,催生出职业的墓地销售中介,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无论这些中介是不是合法,交易的高额提成会不会增加经济负担,都在客观上给了逝者亲属以便利,了却了他们给予逝者最后归宿的心愿。

虽然许多城市都有政府提供的公益墓地,但是公益墓地既有户籍的限制,本身还有土地资源供给的瓶颈,往往城市规模越大瓶颈越突出,能够满足整体需求的比例越低。大量的需求只能靠经营性公墓甚至非法墓地来满足,导致墓地价格虚高,也会滋生出诸如囤地、炒墓一类的乱象。

因此而催生出的“墓地经济”,归根结底还是逝者难以靠低成本获得“一尺黄土”。治理“墓地经济”,除了通过完善立法、加大监管执法,加以规范,维护基本秩序的治标之策之外,恐怕还应当围绕这样的基本民生权利,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给予有效的满足,并把引导墓葬改革贯穿于精细的设计之中。

一方面,城市应当加大墓地的收储与供给,对民生进行兜底,如将城郊以及城市周边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荒山加以绿化利用,确保供给面积与城市人口规模基本匹配。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殡葬改革,不是简单让殡葬给生态让路,而是推动殡葬与生态的融合,兴利去弊。

比如,政府提供山地,设立公益性生态墓葬林,由政府与居民共建共享,居民以认领树木缴纳费用的形式,获得不低于公墓平均水平的生态墓葬用地,条件是放弃硬化建墓及树碑,并遵守针对生态葬制定的管理规定。

同时,政府提供必要的人性化管理与服务。诸如此类,用改善土地生态功能来承担社会的殡葬需求,在契合中实现双赢,通过供给与限制,扩大生态殡葬的认同度,逐步形成主流。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