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青山绿水红钢城 而今迈步从头越

  • 来源:长江日报
  • 李锐 彭亚楠
  • 话题 青山红钢城
  • 分享

res03_attpic_brief.jpg

青山因“钢”而“城”,是武汉最早践行“产城融合”的新区。伴随“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落户,一冶、石化、武汉船机、中冶武勘等一大批企业接踵而至,青山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载入湖北、武汉经济发展史册,地位举足轻重。

逝水东流,白云苍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武汉的复兴之路上,产业结构偏重的青山渐渐被超越。唯其艰难,方显勇毅。自强不息,创新求变。地方党委政府与驻区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矢志不渝推进生产方式“去粗存精”,经济结构“减重趋轻”。

青山绿水红钢城,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新征程上,拥有强大工业基础、长江水道优质岸线以及紧邻武汉站等综合优势,凭借数十年积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青山区将遵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地理信息、互联网五大新兴产业,推动驻区企业创新升级,带动全区转型再造。这里选取部分企业作为代表,管窥青山转型升级脉动。

武钢:新城市新工业服务先锋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建成投产,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为促进我国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201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组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钢铁集团,资产总额约7300亿元。武钢集团与宝武集团武汉总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方式运作,作为宝武集团在武汉的延伸,承担武钢集团作为公司法人的各项管理职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钢集团秉承近60年积淀的优势底蕴,借助宝武钢铁航母更广阔的渠道和平台,抓住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和复兴大武汉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全力打造成为以新城市、新工业服务为主,优势产业聚焦、核心竞争力突出、行业地位领先,深受员工喜爱、倍受社会尊敬的产业经营公司。

新武钢集团目前的业务主要涉及贸易物流与深加工、金融、资源利用与新材料、城市建设与环保、城市服务及钢铁业。借助宝武集团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资源和服务支撑体系的共享,抓住“产融结合”机遇,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为拓展市场、加强投资运营能力提供新的动力;抓住“产城结合”机遇,加快城市服务、绿色城市等产业发展;抓住“产网结合”机遇,加快培育信息化、大数据等产业。

瞄准未来,新武钢集团积极培育更年轻态、更跨周期的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品牌和利润增长点。首批已组建绿色城建、长江水务、楠山康养、不动产中心等新的一级利润中心,着力打造优势产业。新武钢集团将在3至5年内培育创成若干家营收百亿元、利润十亿元左右的优秀骨干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实现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目标。

一冶:非冶金项目合同达98%

2016年,中国一冶一路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超过4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成为湖北省首家具备“三特三甲”资质的建筑企业。60余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的背后,涌动着克难攻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拼搏赶超的宝贵精神。

先有冶建,后有冶炼,作为武钢工程的总承包方和主要建设者,中国一冶承担了武钢各个时期的工程建设。随着国家对产能过剩产业的整合,留给冶金施工的空间越来越小,唯有更新观念、调整结构,面向新需求创造新增长,方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一冶提出:坚持冶金市场“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主业,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企业向非冶金领域转型。

2009年,中国一冶以BT方式承建了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及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首开武汉市城建项目投资建设新模式先河,取得首个市政类“鲁班奖”。2013年起,承建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及临江大道改造工程,打造武汉最美江滩,建成“海绵武汉”的“核中之核”。2016年,以强烈的工匠精神“雕刻”东湖绿道郊野道,向家乡父老交出一份精美杰作。

作为湖北最早“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中国一冶发挥30年国际市场运营经验,巧借“一带一路”东风,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2015年承建 “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世界单体最大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00兆瓦光伏发电工程,并在施工中创造了光伏建设领域的“中国速度”。此外,还在科威特建成了一座与摩纳哥面积相当的大漠新城,被当地政府誉为“城市缔造者”。在冶金建设领域,中国一冶在“一带一路”上的钢铁冶金项目合同总额已达30亿元。

当严酷的钢铁“寒冬期”降临,中国一冶早已悄然实现华丽转身。从2010年到2016年,企业年度非冶金项目合同额占比从68%迅速提升到98%,非冶金中高端项目占比2016年达到51%。

创新驱动“老树发新枝”

今年元旦起,武汉市各大加油站如期供应国五油品,我市成为华中地区第一个使用高等级清洁油品的城市。

炼就清洁油品的武汉石化,一直致力打造绿色工厂,通过采用清洁的原料、燃料和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十二五”期间,武汉石化年炼油加工能力从4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耗却逐年大幅下降,实现了增产减污、增产降耗。

“一增一减”的背后,是武汉石化不断创新,投入近7亿元,新上20余项节能技改项目。即使是在企业亏损年份,也从未间断。企业多次被省、市、区政府授予“清洁生产企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节能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去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主流媒体走进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专题采访。

据介绍,武汉船机多年来勇于走出一条自主研发创新之路,多项船海工程领域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在三峡升船机和高铁桥梁等重大国家项目中力挑重担。

“用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化产品。”武汉船机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全面数字化、核心智能化”目标,公司以调距桨智能制造系统实施为试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其船海工程机电设备数字化车间列入2016年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参与博鳌亚洲论坛安保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有着60余年历史的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正在实现转型升级。

在非洲国家利比里亚和马达加斯加,中冶武勘使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不到7个月就完成16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的地理信息测绘。“如果依靠传统方法,地面人工采集数据,完成这两个项目起码需要一年。这两个项目为公司创造了6000万元的产值,创新的魔力可见一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今年初,中冶武勘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瞄准智慧城市这一新兴领域和巨大市场,为企业发展壮大找明方向,目前已与多个城市签订合作协议。

大学生科技企业获袁隆平青睐

位于青山区工人村都市工业园的武汉申安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96年,主要为武钢、青山船厂等传统行业企业提供工业电气自动化软件服务。2012年,尽管订单仍很充足,但企业负责人意识到再不转型,错过新一轮产业发展“风口”,企业将很难生存立足。于是,公司果断“踩刹车”,一面主动推掉一些订单,一面自筹1200多万元投入智能制造技术研发。

目前,该公司向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转型,成功研发出空调翻转搬运、焊接、喷涂、抛光打磨、视觉上下料等机器人工作站,广泛应用于制药、家电、汽车、食品等行业,成为武汉市知名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供应商。公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拥有3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今年挂牌新三板,力争成为华中区域生物健康及制药行业智能制造细分市场的冠军。

武汉盛锐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志福,武大博士毕业后来青山创业。短短4年,公司从初创的3人发展到30多人,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国智慧农业产业领域的一颗新星,章志福本人也从当年的全市“创业先锋”成为全市“创业导师”。

2014年,章志福回老家江西临川,偶然发现一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试验基地。他想到,如果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肥力、水分、气候、图像、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远程传送,将大大提高试验效率。

章志福经多方努力,在长沙见到袁隆平,说出杂交水稻大数据平台的想法后,袁隆平大力支持,亲笔为他写下推荐信,在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推广,助推农民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