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武汉这样摆正“压倒性位置”

  • 来源:长江日报
  • 话题 长江生态城
  • 分享

(修)琴台贾代腾飞 任勇南_b.jpg

 武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大开大合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世界少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以“压倒性位置”保护好母亲河,是一项压倒性责任。武汉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把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力求使江城成为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典范。

    渔场关停了码头搬迁了  下最大决心守住生命线

    4月20日,晴空万里,上百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两旁,湖面波光粼粼,水杉和花草竞姿,大学生三五成群骑着单车,年轻夫妻推着婴儿车,躺椅上人们悠闲地聊着天,旅游电瓶车上坐满四方口音的游客……

    东湖在做一道不算简单的加减题。

    减法:全面退渔、全面截污、湖内清淤……

    去年12月,随着最后一截拦鱼栅的拆除,东湖三大子湖共7.87平方公里的水域无障碍连通,终结了东湖50多年的渔业养殖经济传统。

    东湖“湖心归沐”处的水面正在繁忙地进行底泥疏浚。明年,这里将是军运会帆船比赛的赛场。“美丽的东湖将为军运会增色加分。”承担疏浚任务的总工程师张守献说。

    加法:建设绿道、生态修复、文体赛事……

    去年底,东湖绿道二期开放,逾百公里东湖绿道扣环成网;郭郑湖、汤菱湖、团湖、后湖等东湖国控点水质整体呈Ⅲ类水质标准,达到东湖40年来最好水平。

    东湖变美了!去年11月,武汉首届水上马拉松在东湖举行,这成为“7·16渡江节”后又一项大型水上赛事。

    站在武昌余家头堤上望去,江边曾经的砂场码头被全部清场,滩地已完成地面平整,逐步恢复的绿植透出盎然春意。

    江边的居民张翼鹏回忆,在2016年以前,站在堤上看不到江景,堤外沙滩上是一字排开的多个码头,堆砂场连绵起伏,有的高达30多米,砂场24小时作业,机器声隆隆,灰尘飞扬。

    而在余家头码头下游,就是余家头水厂,水厂供应着武昌区11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杂乱无序的码头成为威胁水安全的心腹之患,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武汉市“挂图作战”,依法对余家头水源保护区整治范围内的砂场经营户、码头业主、违章建筑下达整改违法行为法律文书,先后开展了5次大型综合执法,拆除违法建筑上万平方米。对不按时搬迁的码头单位,依法执行清障令,断电、断水、断路和水上封航禁运。同时对搬迁拆除的码头单位,给予合理补偿。

    非法采砂会破坏河床形态,破坏河内生态环境和污染水源。暴利驱使下,仍然不时有人铤而走险。

    今年3月15日凌晨4时许,一艘三无货船在长江邓家口海事码头上游约200米处非法采砂,被执法人员查获;同月28日凌晨,在经开(汉南)区中粮码头下游500米处,另两艘非法采砂船只被查获。两起案件共刑拘18人,网上追逃3人。

    “虽然危险,只要还有非法采砂的,我就不转岗。”从事采砂执法6年的付永冲,是武汉市水务执法总队执法管理三队最年轻的队员。打击非法采砂是项危险的工作,付永冲亦经历过数次惊心动魄的行动。这两年,有很多次机会转岗,但他一直不忘使命——“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不保护谁来保护。”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武汉将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水”为倒逼机制,实施水岸同治,“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确保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生态线就是生命线。2016年10月1日,《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地方立法。

    红线一出,令行禁止。“宁可不要上亿的投资,一心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汉市环保局环评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市拒绝了数个长江周边的涉嫌污染的项目,包括化工、医药等大企业。

    河湖长尽责志愿者尽心  以最广力量共抓大保护

    沈小玲是四美塘的街道湖长,去年3月上岗。为了共同管理好四美塘,她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担任民间湖长。

    每周五,沈小玲会前往社区,看一看民间河(湖)长的巡查日志,找一找湖泊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有志愿者反映,四美塘旁边要做一个公厕。沈小玲立即四处了解真相。得知公厕的污水进入管网,不入湖,她才松了口气。

    像沈小玲这样的河湖长还有许多。去年,武汉全面推行河长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一年内,武汉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河长体系,全市622名河湖长到岗履责。今年,河湖长制还将全面延伸至村级,实现四级河湖长全覆盖。

    今年是武汉河湖长制工作由“见河长”向“见行动”“见成效”迈进的关键年。眼下,“春季碧水攻坚战”正在全市铺开,开展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等行动,这是武汉发布的河湖长第1号令。

    终身追责,则给各级领导干部套上生态责任的“紧箍咒”。

    武汉市率先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当领导干部离任时,必须对其任期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审计。审计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土地、水利、森林、大气质量变化,运用无人机技术设备查看湖泊、河流全貌,出动大气质量、水环境应急监测车对企业排污、湖泊水质等进行现场抽检。审计的内容和结果,将纳入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档案实行终身追责。

    截至去年,我市已有20多名干部被问责追责和追究刑事责任,其中8人因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推进不力被撤职处分。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旁观者,都是参与者。

    武汉民间护湖力量也在不断地成长。三镇的“爱我百湖”志愿者行动闻名遐迩。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金银湖畔,700余身着黄衣的志愿者徒步8公里巡湖护湖。其中,住在周边社区的20名“环保小卫士”表现特别棒,一边捡拾湖边垃圾,一边向路人宣传,却不叫一声累。

    像这样的社会各界联手护湖的行动,于“地球日”前后,在多个湖泊上演。21日,严西湖,民间湖长曾凡荣率队检测水质透明度;20日,内沙湖,新河街学校的小“湖长”们,跟着无人机一起巡湖,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内沙湖;在南太子湖、月湖,志愿者们划船打捞湖面垃圾和杂物……

    长江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

    “水质监测数据已经实现信息共享。”武汉市已经与长江中游城市成立环境信息联动机制,各地共享监测数据,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时,可同步发布预警信息,共同制定应对措施。

    “大家都达成共识,只说保护,不谈开发,因为保护是最大的发展。”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以前长江中游城市在一起更多的是研究如何开发建设,现在的话题全变了。

    长江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须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

    老工业基地青山区,很好地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通过PPP模式完成了投入巨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

    4月21日中午,青山南干渠游园内,家住104街坊的杜先生带着3岁的孙子在儿童游乐场玩耍。虽然上午下了几阵大雨,但游园内毫无积水。“以前园内是泥巴路,一下雨就会踩一脚泥,还易积水,现在换成透水砖了,园内道路能‘吸水’,我走了一圈没湿裤脚。”杜先生称赞这一海绵工程。

    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建设项目,是武汉市第一个市级财政PPP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由武钢集团等3家企业联合出资80%,并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

    “不仅要建设好,还要运营好。”建设单位、武钢建工集团负责人称,通过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更是完成了企业的转型,成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者。

    决不让水质在武汉变差  用最强举措解生态痛点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滚滚长江磨砺出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必然会遇到难点痛点,迎难而上,必须拿出改革创新的办法。

    今年1月,武汉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正式实施,此举是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在长江武汉段水质优良情况下的全国首创。

    该办法将武汉市沿长江两岸的11个区(管委会)纳入考核,共监测13个跨区断面的水质,水质包括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等4项主要指标。

    通过比较跨区考核断面与上游入境对照断面水质的综合污染指数,确定跨区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或下降比例,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明确单月监测、双月核算通报、年度算总账。坚决不让水质在武汉变差。

    此举一出引发全国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说,对长江断面水质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有效机制,是对长江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武汉的这一做法具有示范效应。

    近日,11个区的负责人接到“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情况通报”,有负责人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长江水质会与我们区政府如此紧密相关。”

    既然如此紧密相关,就容不得丝毫懈怠。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一口气排查出12个入江排口,并全部取水样检测。列出20亿的资金,用于全区的水污染治理,并将现有治污工程全面提速2—5个月,确保年内投入运行,产生生态效益。

    江岸区的监测断面位于天兴洲附近,此处河道狭窄,水较浅,水质容易受影响。区里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现场调查,快速拿出整改方案,拟对沿线所有排口进行优化改造。

    “一个区的一点点改善,对长江水质的影响小。但所有区共同努力,长江水质也许就会有较明显的提升。”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办法牵住了“牛鼻子”,牵动了沿线政府汇聚更多的力量参与长江大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前无古人,更需要积极引进转化运用一流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治理模式。

    在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设领域,武汉屡屡创下之“最”。

    全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青山北湖边悄然长大。

    22日,距离长江大堤近4公里的工地上热火朝天,数百工人展开“劳动竞赛”,一座座巨大的钢筋水池悄然钻地而出。这是北湖污水处理厂的各种处理池。

    北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可日均处理生活污水80万吨。该厂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四厂合一”方式建设,将目前运行的沙湖、二郎庙、落步嘴污水处理厂与新建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合并。

    明年建成投运后,武昌中心城区的污水将通过深隧管道入厂,净化至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后,再排入长江。同时,可以有力解决目前“大东湖”水系的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北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

    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全国最优质,可作饮用水源,这是真的吗?

    在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接力”下,一项将城市污水处理为地表Ⅲ类水的技术成果近日在武汉汤逊湖污水处理厂运用。

    技术团队在李圭白院士的带领下,研发出“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及大孔脱氮树脂深度处理”集成技术工艺,对汤逊湖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来的尾水,可以直接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

    彭永臻院士带领的专家鉴定组认为,该技术处理后的尾水就近排湖、自流入江,既有利于构建良性水生态环境,又避免修建排江管道,综合效益显著,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每天有1.5万吨尾水升级为地表Ⅲ类水,并排入汤逊湖中,其水质远好于湖水,可逐步改善湖泊“体质”。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