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房地产寒冬下,楼盘为什么还不降价

  • 来源:楚天都市报
  • 话题 房地产下降
  • 分享

这段时间关于房地产降价的新闻太多了,很多新闻都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在如今不景气的环境下,为什么楼盘还不降价?

其实作为开发商而言,不是不想降价,而是真的不敢降价,原因有几方面:

第一,政府宏观调控,无法降价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处于转型阶段。翻看往年各地的GDP排行榜,很多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两年被炒得很火的贵阳(GDP增速排全国前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政策红利让房地产市场大火,房企拿地热度上升,土地市场竞争激烈,政府通过土地拍卖收入颇丰,楼市从几千块的均价直接飙升到上万。

政府不敢贸然对房地产开刀,一旦房价大幅度下跌,开发商拿地积极性下降,影响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一个地区的社会进程。

地产从业者熟知的一个名词——备案价,这个价格是指楼盘在获取预售证时,需向相关部门出具的房源价格,楼盘在销售时只能在此价格上下浮动5%(部分城市可能不一样)。这个价格像一个紧箍咒,一方面限制了楼盘价格飙升,导致市场异常;另一方面防止市场不景气导致房价下跌严重。

今年的金九银十,某些地区楼盘大促销活动,突破了备案价的下限。导致业主不满,到售楼部闹事,政府出面限制楼盘销售。蝴蝶效应是很多新楼盘开始观望,迟迟不开盘,进一步观察市场动向。

很多国家已经给了启示,房价的暴跌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必须从大局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

当地方经济彻底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那时候就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标志,而那时候,房子的金融属性将会不断下降,彻底回归居住属性。

第二,金融机构高压,不让降价

近年来,国家金融调控收紧,房企融资难度加大,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资金存在于房地产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从拍地拿地,到开工建设,乃至到交房。

很多房企以高周转著称,用少量的资金撬动市场,发展多个项目,现金流非常重要,一旦某一个楼盘未按期回款,影响的有可能是4 5个楼盘甚至更多。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金融机构,不允许此类风险的发生。房价稳步上涨,利润率有保障,开发商才能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更多融资,金融机构也才乐意将钱给开发商。

一旦开发商失去了资金来源,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多个楼盘彻底崩盘,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已购房者不允许降价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某些楼盘促销活动,吸引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已购房者。购房者接受不了楼盘推出的促销活动,纷纷要求退款。

人性是自私的,很多购房者往往举全家之力,东拼西凑才凑满了房子首付。被银行各种折腾才拿到贷款协议,心想着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不再为房子发愁。结果一转眼楼盘就降价了,换成谁都不乐意。

最近各地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金九银十是各大楼盘“抢收”的阶段,不同程度都会推出一定的优惠。但在已购房者看来,这就是不公平的,纷纷采取措施,闹售楼部、向相关部门举报等等。

再者,当房地产大幅度降价以后,房贷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时候银行会要求增加抵押物,从而保证房贷合同的正常履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已购房者哪会同意这样的约定,冲突会进一步爆发。

第四,同行不允许降价

所谓“同行是冤家”,笔者之前所在的公司旁有一个竞品楼盘,两家公司无时无刻不在“互怼”,收集对方各种证据到相关部门举报。

大环境不景气,楼盘与楼盘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降价利于己方楼盘去化,但却影响别的楼盘的销售。别的楼盘哪能忍,各种方式搞你,分分钟让你涨价涨回来。

舆论压力的不断加大,房企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将会是一场无情的洗牌,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压力不足会被逐渐淘汰出局。

前几天新闻爆出“2019年至今,已有408家房企破产”,经了解发现这是一条假新闻:

报道数据来源于人民法院公告网,很多并非地产公司,只是在破产时,拥有的房产被估值作价,很多媒体一加工就变成了房地产公司破产。

中国拥有近10万家房企,其中不乏大多数空壳公司,即使破产几百家,那也只是皮毛,目前不景气环境下,,这一新闻被放大关注,被标题党做了文章。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