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业委会小区管理模式分析

  • 来源:武房网综合
  • 滕云星
  • 话题 业委会管理模式
  • 分享

“业委会”最开始是在一线城市推行,近几年,业委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综合目前关于全国各小区成立业委会的报道来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片祥和的小区幸福得一个样,闹得鸡飞狗跳的小区个个不一样。

例如,在业委会的初创期,“闹”非常普遍,业主之间、筹备组内部成员、社区和业委会之间等,不过话说回来,比起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闹”有时候更能有效引起关注。”大多数的业委会,也是在业主维权的过程中由热心业主逐渐成立的。在业主的意识和能力层面,业主大都是遇到事了才聚起来,聚起来就打打杀杀。

当工作重点由初创期转为建设期,把重心放在维护社区治理,监督物业管理,合理建设和开发小区资源的时候,小区需要维持一个有效的、常态的治理模式,确保业委会的工作有序进行!

下文素材来源:众蚁社区

1.“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模式。

政府文件一般仅提供了此模式,这也是很多小区成立业委会后的治理架构模式。

模式特点:此为通用模式,操作上简单,但在业主委员会和广大业主之间缺少中间力量,所以,在重要决策面前,可能缺乏助手,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权也不好真正落实。

这种模式下业主委员会的透明性和委员的廉洁自律完全依靠委员们的自觉性,对委员来说还存在“选上不容易,选下也很难”。

同时这种模式对业委会的压力很大,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的成员,然后业主委员会内部产生业委会主任。政府文件对于是否有候补委员、可以有几个候补委员,都未明确规定,所以此种模式下,有的业委会有候补委员,有的没有。社区有多复杂大家都知道,很多决定都会让业委会背上责任,比如漏水,修不修、谁来修、多少费用等牵涉太多的责任,因为流程上稍有不慎就会落下话柄!

所以大多数这种架构的业委会,最终都选择了无为而治! 特别是涉及到维修基金使用,能不修尽量不修。除非是一些紧急情况不得不做,更多的涉及到社区的美观改造类的事务,基本想都不敢想!

2.“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模式。

模式特点:有监督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规范业主委员会的操作,增加了业主委员会的透明性。其次是把业委会的决定权和楼长会议机制进行了分享,把决定权下放给楼长会议,业委会变身统筹和执行机构!

这样业委会承担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特别是涉及维修基金的工作也敢于去操作!毕竟参与的人越多,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

当然以上的模式畅谈都是理想主义罢了,其实大家在工作中发现,最难的还是业主们的参与程度!

责任编辑:黄意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