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社区高效能治理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 来源:长江日报
  • 覃柳玮 谭德磊
  • 话题
  • 分享

东亭社区居民向央媒记者展示抗疫绘画作品。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摄

2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等10多家央媒记者来到正在全力进行疫后重振的武汉,记者们走进东亭社区、青和居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面对面,现场采访,实地感受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亮点,挖掘展现居民小康生活的生动故事。

东亭社区:

居民自治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七宝巡逻队”见事管事攒下好口碑

在武昌区水果湖街东亭社区,4月中旬至今,“七宝巡逻队”配合社区安排上岗值守,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10时,分6个小组在社区各门岗卡点,参与卡口值守,开展进出小区人员登记、扫码、测温等防控工作,成为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退休党员、62岁居民黄惠兰在东亭小区里住了21年,是“七宝巡逻队”大队长。“我是个热心肠,退休后愿意发挥余热,为街坊邻居服务。”她对前来采访的央媒记者说。

2016年5月,“七宝巡逻队”成立,巡逻队最初由社区退休的老党员、门栋长等骨干49人组成,每天一个组7人,着统一服装,佩戴袖章,在社区巡逻,成为社区一道风景线。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400多人,队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队伍通过凝聚居民、引导居民,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

“我们退而不休,每天巡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非常有成就感。”黄惠兰说,“七宝巡逻队”发扬志愿精神,在巡逻中见事管事,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行为,劝导文明养狗,排查消防隐患,清理楼道杂物,整理共享单车,调解邻里纠纷等,深受居民信赖,攒下良好口碑。居民们也享受到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幸福感倍增。

采访现场,浙江纺织大学退休教授、居民王福文带着11岁外孙刘筱王梓展示抗疫作品,一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儿童绘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中,一只公鸡正在吃虫子。“我喜欢看地球仪,中国地图正好像一只公鸡。公鸡吃虫子的画面,寓意中国打败新冠病毒。”刘筱王梓说,这是自己构思一个晚上画出来的作品。疫情防控期间,王福文带着外孙,结合防疫主题共创作了20余幅反映抗疫时势与歌颂医务工作者的中国画和连环漫画作品,备受居民喜爱。“我们希望创作绘画作品,向驰援武汉、帮武汉渡过难关的抗疫英雄致敬,他们为武汉拼过命。”他说。

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介绍,像这样的特色队伍和能人在社区不胜枚举。社区积极探索,培育34个社会组织,涉及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等领域,以此激发居民兴趣,引导居民参与自治,提升了社区品质。

社区现在通过成立东亭社区教育学校,挖掘居民草根领袖,已组成21个兴趣团队,通过融入社区治理,破解“社区苦干、居民不干”困局。在社区,“班长议事会”等特色品牌脱颖而出,“七宝巡逻队”等自治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志愿服务、公益服务,为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助力。

青和居社区:

以解决居民小事为出发点创新治理

“天天敲门组”让媒体眼前一亮

2007年4月,青山工人村地区启动棚改,到2016年7月共建成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馨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

居民从原来的棚户区搬进现代化小区,人口密度增加、老年人口多等问题困扰着社区工作者。2010年,青山区在回迁小区成立了“天天敲门组”志愿者服务队,通过敲门入户,精准服务居民。

袁芳是青和居13网格11栋的社区干事,也是“天天敲门组”的成员。每天上午9时—11时,下午3时—4时是她上门入户的时间。袁芳说:“我们对居民进行了分类,独居高龄老人是关注的重点,几乎每天都会上门。看看他们的身体状况,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在社区干事的带动下,社区居民也行动起来,加入到“天天敲门组”的队伍中来。邹红霞今年57岁,是3栋的楼栋长,也是“天天敲门组”的成员,她每天需要特别关照的居民有20多人。邹红霞说:“我和居民没什么代沟,天天敲门的时候可以拉拉家常,帮忙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居民之间的感情也更深了。”目前,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成员已经达到200多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青山区以解决居民小事为出发点开展社区治理探索,把小事当作大事办,创新了“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等五大红色载体,形成了“力量全介入、问题全收集、服务全覆盖、成效全评价”的“四全”社区治理体系。

随团采访的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田中全说:“小康是多维度的,除了经济的指标,居民的生活环境、状态,基层的服务等都是小康生活的体现。‘天天敲门组’每天坚持关爱老人的生活,让我觉得很暖心。”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谭德磊 通讯员彭亚楠 况昕昀 袁宇杰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