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居家式”保洁呵护城市颜值

  • 来源:长江日报
  • 陈俞
  • 话题
  • 分享

施工队正在对破损道路进行维修。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7日上午9时许,江岸区黄浦大街车流如织。工农兵路天桥一侧人行道上,待人流高峰退去,一群戴着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的维修队施工人员,正蹲在地面耐心地为破损的道路“治病”。

维修队员马国全和队员们配合默契,清理破损表面、清理基础、铺上垫层、夯实基础、恢复路面,五道工序过后,路面修葺一新。“市政道路就像城市的经脉,代表着城市颜值,彰显着城市品质。”江岸区城管执法局市政维修队副队长张振国说,“道路维修要做到高标准、精细化,让市民出行有更多安全感和舒适感。”

每个市民都是编外巡查员

“平时走路最怕砖块松动,只要一下雨,一脚踩下去就是一身泥。”黄浦大街是张女士每天上班必经之路,看到施工队正在对路面进行维修,安心了不少。

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在江岸区,共有268条市政道路,以及多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每天都可能发生道路破损,怎么确保应修尽修?

“每名队员都是巡查员。”多年来,张振国养成了走路即巡查的习惯,当天维修的路段就是他巡查时发现的。

江岸区城管执法局市政维修队不仅成立了12人的巡查专班,其余每名维修队员也是兼职巡查员。市民则成为编外巡查员,随时可通过市长热线、城市留言板等反映问题。

巡查员闻胜利负责黄浦大街至发展大道片区,他每天的职责就是在主次干道、主要连通道及背街小巷来回不断巡查。既要看人行道,也要关注车行道,每天平均巡查30到40公里。

巡查时怎么判断道路需要维修?张振国介绍,一靠眼睛看,二靠骑电瓶车“压”。“明显的砖块破损眼睛就可看到,对于隐蔽的点位,就需亲身体验,骑车经过时若有响动,就说明这里得修了。”

对于市民反映或巡查员发现的问题,市政维修队按照轻重缓急,在24小时内开展分批维修。对于安全隐患大的部位,现场先进行应急处理,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进行精细化维修。

施工以不影响市民为原则

在黄浦大街维修路段,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路段后方设有“道路维修”警示牌。4米长的人行道上,被数十个锥筒从中间隔开,留出一半道路便于行人通行。

维修队员程志平正在对敲出的砖块进行清理,去除废旧凝固砂土,再在坑洼处铺上水泥沙,划线让水被充分吸收,再将清理好的砖块重新铺上。修补后的地方平整、干净,和周围道路融为一体。“如果砖块破损,我们会换上新的砖块。”程志平说。

大约1个小时左右,队员们已先后完成6处路面维修。对于修好的路段,再用锥筒和警戒线将道路打围,进入道路养护期。紧接着,队员们又沿着黄浦大街走向下一个维修点位。

“车行道是最麻烦的。一般我们安排在夜间维修,既要考虑到车辆通行问题,也要注意不影响市民休息。”前一晚,张振国处理车行道维修直至凌晨才回家。他介绍,维修队在夜间出行一般会错过出行高峰期,在晚上10时之前完成机械化工作,10时之后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完成道路维修。

今年以来江岸区已维修人行道9000余平方米,维修车行道7900余平方米。

“一路一策”打造亮点片区

城市道路维修,只是江岸区开展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侧面。城市家具同样关系到城市的颜值。江岸区探索“居家式”保洁,白天采取人机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小型养护车进行循环清洗。针对护栏清洗,夜间全面开展普洗工作,晚上10时以后在车流量比较少时段再次进行精细化清洗。

目前该区正从背街小巷、铁路沿线、城乡接合部、城市进出口道路,开展集中整治,确保整治一处、巩固一处、提升一处。

市民都是监督员。若市民在车行中发现车窗抛物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可随时举报,城管队员立即启动细致追溯排查。

据了解,通过规范占道挖掘施工管理,严查无证占道、超期超范围占道、围而不建,落实网格化巡查管控责任,大力整治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一系列举措,城管执法效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江岸区城管局介绍,该区将持续围绕七大提升行动,推行“马路办公”、一线作业,把办公室“搬到”马路、“搬到”街巷,发动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周末大扫除”,推进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深化“一路一策”整治标准,以红色教育场馆周边整治为契机,打造城市管理亮点片区。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通讯员刘培 宋宏雷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