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log

将成果转化收入大部分捐出设立恩师教育基金

  • 来源:长江日报
  • 周劼
  • 话题
  • 分享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1月18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一笔7800万元的匿名捐款,该笔款项为生命科学学院老校友捐赠,出于感激当年武汉大学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决定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捐赠给母校,他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而为了向恩师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余先觉致敬,特将捐赠项目命名为“余先觉生命科学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1月19日凌晨,“武大校友匿名向母校捐赠7800万元”话题冲上微博热搜,1时30分阅读量已超1300万。昨日,武大校友匿名捐赠的报道持续发酵,引起巨大反响。本报相关报道也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网友热烈点赞跟帖。

    ■ 网友点赞:比捐款更宝贵的是师生情谊

    “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了吧!”这是人民日报官微网友点赞评论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饮水思源,薪火相传,网友们从匿名校友和他老师余先觉先生的故事里看到了“不为名利的人都是这么低调做人做事”的一贯精神,也感动于老师深刻影响学生、学生一生不负师恩的深厚情谊。

    在央视新闻的官微消息下,网友们则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故事中两代师生的敬意。有的说,“优秀的教育者总能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余老师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说,“术,取之于师,学以致用,反哺于社会”。有的说,“既是一份传承,也是对祖国、对母校的一份热爱!”

    有人留言谈到了师道之重,“教师的工作重点就两个,教书(科研)+育人,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余老师做得很完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向了不起的导师和了不起的学生致以崇高的敬礼!”

    有人留言谈到对余先生的景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更多人则留言表达了对这位匿名校友的敬佩,“回报学校,为这个校友点赞!”“比捐款更宝贵的是深厚的师生情谊和真挚的爱校情怀。”

    ■ 捐赠者是位教师或科技工作者

    长江日报记者19日凌晨电话采访了武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邓小梅,了解了这次匿名捐赠的来龙去脉。邓小梅告诉记者,这位校友是余先觉先生的早期学生,他在2021年11月份就联系了现正在武汉大学生科院工作的余先觉先生的孙女余丽老师,提出了捐赠的想法。经过2个月的协商、准备,到今天终于全额汇款到账。限于匿名的要求,邓小梅不方便透露更多捐赠者信息,只是推测捐赠者应该在60岁以上,是一位教师或科技工作者,他将一生成果转化收入的大部分都捐赠出来了。

    这些信息也得到了余丽的印证。余丽说,爷爷的学生们跟家里一直都有联系,所以这次这位匿名校友捐赠是直接来跟她联系的,她觉得很意外,也非常感动。“我和妈妈之前还劝过,担心他把财产捐出来以后生活没有保障,但校友说这是他多年的夙愿。”

    另据邓小梅介绍,近10年来,武汉大学广泛而深入地宣传母校认同感,也促进了武大校友踊跃捐赠的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近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武汉大学累计接受校友捐赠30.43亿元,排名全国第三。

    ■ 余先生的三件事对老校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了解,今年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0周年,这次校友匿名捐赠的“余先觉生命科学教育基金”将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助力学院发展事业,期待大学精神赓续传承。该基金每年将支出400万元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人才引进项目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其中对被纳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的本科生提供大学四年全额学费。

    余先觉先生(1909-1994)是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著名鱼类学家。主要从事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4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任教。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生物系遗传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等职务。

    余先觉先生一生低调做人,创新为学,总是教导学生“先做好人,再做科研”,据该校友回忆,余先生的三件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放进取的精神,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机会支持学生的发展;兼容并蓄的精神,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对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余先觉在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于1949年10月辗转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

    余先觉老先生的孙女余丽回忆说,她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当时年幼的她并不太了解爷爷的工作,只是觉得,别人家的爷爷好像每天都有时间陪孙辈玩,但自己的爷爷一天到晚都好忙好忙,偶尔空闲会带着做壁虎标本或爬珞珈山种小植物。她记得,家里总是不断有学生来来往往,有的是来向爷爷请教学术问题的,有的是来汇报实验进展的,而爷爷永远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平等温和,没有老师架子,待人非常宽厚。记得学生若到了吃饭的点还在谈工作,他会让妈妈端上一碗盖着鸡蛋的面条,边招待边和学生谈事,那年代可是相当好的食物。“我听爷爷的学生说过,爷爷讲课没有口音,又非常风趣生动,很受学生欢迎。”


责任编辑:

新闻视界政策解读房产市场金融

猜你喜欢